“山凿一尺宽一尺,路修一丈长一丈!”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第一配资门户,重庆巫山下庄人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八公里“天路”。7月26日,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,《向天开路——当代“愚公”毛相林》图书推介会在学习出版社展区举行。
\n活动现场,该书两位作者——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协秘书长、上游新闻文化频道负责人陈泰湧,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、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李燕燕,分享了采写过程中令人动容的故事。
\n推介会现场。
\n四月的天,她在下庄中暑了
\n“时代楷模的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学习。他们的故事引发我们思考:何为值得坚守?何为值得传承?何为值得深思?”李燕燕在分享中表示,这三个问题贯穿了整部作品。
\n她坦言,关于下庄和毛相林的报道众多,要写出新意实属不易。动笔前,她亲赴下庄体验。首次探访便遭遇“下马威”——四月天里,她重走一条通往村庄的老路,下山后竟热至中暑。“可想而知,当年的下庄人走出大山何等艰辛。”她感慨道。
\n后续走访中,一位老阿婆讲述的“嫁进来就再也出不去”的困境,以及那些为修路献出生命的村民故事,都深深震撼了她。
\n“这一切激发了我,让我下定决心要写好这个选题。”李燕燕说。
\n下庄归来,他用一个月时间沉淀
\n推介会现场。
\n“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年,这是我写的第一本报告文学。”陈泰湧在分享中提到,上游新闻长期关注巫山下庄,记者团队曾多次深入采访,使他积累了对下庄精神及毛相林的初步认知。
\n为执笔创作,他首次全面探访下庄。尽管时隔二十年,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依然令人心潮澎湃。“走访归来后,我刻意用一个月时间‘忘记’下庄——不听、不看、不想那些细节,”陈泰湧说,“是为了沉淀。一个月后,才筛选出记忆中最打动我、最深刻的故事与细节进行充分呈现。”
\n“下庄人修的‘天路’,远不止一条物理通道。”他指出,它表面是出山之路,实质是脱贫之路、致富之路。期间,毛相林带领村民不断探索,虽走过弯路错路,却如当年修路般永不言弃,最终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。
\n推介会现场,现任下庄村村民委员会主任袁孝鑫介绍了“天路”贯通后的巨变:下庄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路上,青年陆续返乡创业;柑橘、西瓜等产业与旅游业均获长足发展。
\n这是他们刻在时代丰碑上的宣言
\n学习出版社副总编辑刘向军在推介会上表示,《向天开路——当代“愚公”毛相林》以报告文学与纪实手法、震撼笔触,全景展现了“时代楷模”毛相林带领下庄村民凿穿绝壁、脱贫致富的传奇历程,深刻揭示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“心有百姓、肩扛使命”的精神密码。
\n“下庄人的修路历程堪称现代版‘愚公移山’。”刘向军称,“他们用血肉之躯凿通千年闭塞的生命通道,是中国共产党人‘为人民谋幸福’初心的生动见证。作者深入调研,采访毛相林、村民代表及驻村干部等关键人物,积累数百万字素材,还原每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。翻开此书,我们不仅看到一段历史,更获得一种启示:面对任何艰难险阻,只要有‘敢教日月换新天’的勇气和‘一张蓝图绘到底’的坚持,就没有迈不过的坎、翻不过的山。这正是本书的力量所在。”
\n下庄。 上游新闻记者 周瑄 摄
\n中国作协会员南风子评价道:“本书记录的不仅是一条天路的诞生,更是一个民族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征程中,关于坚韧、团结与希望的永恒瞬间。下庄人凿下的每一道痕迹,都是刻在时代丰碑上的宣言。”
\n他特别指出,该书结构匠心独具,目录以“序曲”“小夜曲”“奏鸣曲”“狂想曲”“浪漫曲”等音乐体裁命名,这种编排与内容形成巧妙互文,并非形式花样。
\n下庄的“天路”。 上游新闻记者 周瑄 摄
\n上游新闻总编辑陈旭表示:“毛相林带领村民在悬崖间凿出的‘天路’,不仅是连接外界的通道,更是下庄人不屈精神的象征,令人震撼。”他介绍,多年来上游新闻记者持续深入下庄跟踪报道,从天路贯通、产业发展到乡村振兴,从修路者到返乡青年,聚焦了一个又一个鲜活感人的故事。未来,上游新闻将继续扎根基层,传递正能量,为社会发展贡献媒体力量。
\n上游新闻记者 徐勤 除署名外摄影 钱波 实习生丁彦尹 李丹第一配资门户
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